唉。
雖然這個話題好像似乎已經被追逐熱潮的媒體心中消逝的無聲無息,但是由於這個File我一直放在桌面提醒我要來寫一下感想,最初是因為看到阿東的網誌中一篇文章【有心的外籍教練】。在最近面對某單項協會的無力感當中偷偷的回應,阿東學長又回貼了一篇新聞,就是【兵敗杜哈輸在態度偏差】這篇,我只能說大推啊!
話說有某位朋友回應了阿東的網誌,說念運動管理的人應該出來解決的事。看到這句話我的無力感加深了啊。(抓頭吶喊中)
當然阿東學長也是說這位朋友也是在某單項協會工作,我也可以理解他(她)的感想。但是,想當初,曾經我也是有"雄心壯志",想要站在浪頭上乘風破浪啊!! (我要努力向上圖)可是可憐的是我連板子都站不上,就被爛浪打了個大回票。有句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現在是前浪不死,後浪快死在沙灘上了。
【1225終於小鬆一口氣記者會結束後之補充】
雖然大家都說這是制度面的問題,大家也相當明白是人事的問題。也有許多人相信這個問題要唸運動管理的專才出來解決才會有進步的一天。另外大家也很清楚的是,政府的無能、制度的腐敗、用人不重才、為了分獎金而吵鬧(請看Here)....等種種亂象我們在在看在眼底。可是問題要怎麼才能根治,我想就跟台灣現在政治亂象也有很大的關係,大頭愛被拍馬屁,下面也就胡亂搞逢場作戲,然後問題最後沒人理。
其實唸運動管理專才的這個問題,早在大三升大四的那年暑假就和某位在台灣職業球團實習的同學聊過,當時我們也是一股腦狠勁衝入業界、然後一臉茫然的互問:我們到底學了這些專業是為了什麼?隨著在業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到現在與眾多同業面對以上的現況,還是整個沒力,因為不知該從何施力起;我們是否還有熱情,有的。可是,誰又知道這樣的對運動懷有的熱情還經的起多少腐朽物質的磨耗?
個人小小認為,簡單來說,整體環境是環環相扣的。運動產業相關(例如:運動行銷、達到一定規模的運動經濟...等)要發達,運動本身產品就不能差;運動產品本身品質要好,絕大因素是在於是否有強力且"有效"的支持。而這種支持又可以從幾種面來看:第一:政府制定正確的政策、編列正確的預算,大力支持;第二:國人使命榮譽感的支持;第三:國內企業的社會責任與使命,回饋投入支持競技運動。雖然很想要條列式去慢慢解說,不過今天的狀況有點累,就簡單講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從杜哈亞運,我看到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態度」(這可跟台啤沒關係)。我好像已經慢慢看不見以前只要國家隊或中華隊出征,全國上下一心矚目以待,上到總統高官一聲令下撥預算,下到教練選手肩負神聖使命感,衷心期盼會有很好的成績,"為國爭光"。這樣說當然有點八股,而且也許有的人會問說,阿跟現在有什麼差別?可是呢,我在乎的點是,大家好像都偏離了"本分"這件事。大家並不是各在其位各司其職,腦袋想的轉的都是些阿里不搭的東西,這樣事情怎麼會作的好?
藍綠立委為了顏色之爭猛砍體育預算、腦袋裝屎的長官沒有專業還不會用人唯才、單項協會拿的錢少但是自己的荷包還是要優先顧、中心思想就是個省;選手教練態度與認知不一,體委會年年提高獎金釣大魚,合情合理說好聽是獎勵,不可否認這些辛苦訓練的選手也理應獲得,如果我們可以獲十五金,發出再多獎金老娘也甘願;可是,這樣不是結果論、本末倒置嗎?政府機關不是應該有遠見、有魄力,用專業編列我們納稅人的血汗錢來作訓練的經費預算,如果沒有專業的訓練計畫、相當的投資、全然的犧牲與付出,奧運金牌豈是說拿就拿的?阿又不是採水果咧!
兵敗杜哈 輸在態度偏差
只得到9面金牌、愧對國人期望的亞運代表團,昨天依舊興高采烈地出席體委會舉辦的歡迎餐會,偌大的喜來登飯店大廳裡,觥籌交錯、人聲鼎沸,只見大多數官員、教練、選手忙著拍照、應酬,從他們堆滿笑容的臉上,看不出「兵敗杜哈」的難過,甚至成績奇差的選手也是愉悅依舊,連一絲惆悵的表情也沒有。
亞然失色 黃金計畫徹底失敗
2004年雅典奧運台灣代表團獲得2金、2銀、1銅,國內看待「奧運奪牌」這件事,突然樂觀了起來,忙著對2008年奧運奪金「下訂單」,最後,總統的「北京奧運,勇奪7金」成交。
兵敗杜哈輸的不是帳面上的金牌,輸的是沒有用正確的態度來作事!台灣是否還沉浸於自得自滿的幻想中,對西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崛起渾然不覺,沒有好的訓練計畫、沒有好的訓練人才、沒有進步科學的輔助,導致選手比賽臨場表現荒腔走板,因為態度而敗戰,才是這次本屆亞運最汗顏的重挫。重挫之後,批評謾罵聲四起,但是,最後是誰有肩膀來負起責任?問題是否真的被解決了?這就是台灣體壇(也是說政治?!)最大的癥結點。話說陳先生當下表態會辭職負責,連副主委黃啟煌也表態會同進退,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請參考新聞一和新聞二。大家是否真的有把這次9金的教訓放在心頭?翻開體委會未來主委爭霸熱門人選名單一看,在我看來,這亞運教訓未必會是改變的契機,大家看的還是自己眼前那一盤菜。(請參考以下新聞)
以下轉錄自【自由電子報】
這是台灣體壇的奇景,也是台灣體育界「繼續沉淪」的具體表徵。
體委會主委陳全壽承諾本屆亞運至少拿下15面金牌,並且上看20金,如今只落得區區9金,以致各方討伐聲浪不斷,看來「鞠躬下台」是眼前陳全壽最漂亮的終結方式,也免得繼續承受周邊逼退的無情壓力。然而,主委換人就能解決台灣體育界的沉淪嗎?難道體委會主委換得還不夠快?台灣體育發展的問題很多,但最重要的除了「用人不當」之外,「用心不足」也是關鍵所在。
已故的高爾夫名將史都華說︰「不良的態度比不良的揮桿更糟。」體委會肩負領導全國體育發展的重任,理當以最專業的態度,廣納最專精的人才,培植最有實力的選手,進軍各項國際大賽,讓台灣在全世界發光。不過,體委會僅首任主委趙麗雲「態度」正確,在她的領導下,1998曼谷亞運贏得破紀錄的19面金牌,從此風光不再。
最近幾年,體委會主委和政務副主委如此重要的職位,竟然成為「邀功比賽」和「爭寵比賽」的優勝獎品,幸運獲獎而享受高官厚祿者,總是有如流星般從天而降,完全不需要專業,也不必經過歷練,老少咸宜。這種偏差的從政態度,造成體委會的施政錯誤和功能萎縮,以及國際比賽成績的低落。
亞運慘敗只是體委會領導無方、欲振乏力的反射而已。「如果要欣賞彩虹,就必須忍受雨滴。」體委會若想落實體育發展、提升運動實力,就必須捨棄「色彩取向」的用人標準,以「品德」和「專業」為準繩,拔擢真正夠資格的人才,以專注的態度來領導體育界,「兵敗杜哈」的恥辱才不會重演。(記者劉玉峰)
「聖旨」一到,體委會立刻起草「煉金大計」,名曰「挑戰2008黃金計畫」,計畫依據第1條寫著:「93年9月6日總統頒授五等景星勳章予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金牌選手陳詩欣、朱木炎時,指示2008年北京奧運勇奪7金…。」
黃金計畫總目標:北京奧運奪得7面金牌。階段目標:2006年卡達杜哈亞運至少獲取15面金牌。這些都是體委會辦理黃金計畫白紙黑字的「實施綱要」。體委會欲在杜哈奪得15面金牌,是早在2年前雅典奧運後就編派的美夢,不是體委會在亞運賽前所謂「實際而專業評估」。
黃金計畫中的「菁英計畫」,曾將亞運具有奪金機會的選手,列為菁英選手,第一批22人,具體補助生活費之外,公文上寫著,可以為選手「量身訂做」訓練計畫,但僅朱木炎提出體能教練、鄭韶婕提出增聘防護員,於是「發放生活費」成了黃金計畫最重要的工作了。
現在亞運結束了,我國只得9面金牌,且金牌內容和奧運關係不大,當年「至少」獲取15金的階段目標,現在看來格外諷刺,亞運是檢驗黃金計畫的重要依據,杜哈亞運的結果,可以說計畫徹底失敗,白白浪費2年時光。
距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那一天(2008年8月8日),只剩597天,基礎沒打好,現在問題已經不在北京奧運如何煉金,明年陸續登場的奧運資格賽,嚴峻考驗一個一個到來,以黃金計畫的執行效率,杜哈亞運只是第一塊倒下的骨牌,接下來將是一連串「夢醒時分」的殘酷現實。
黃金計畫何去何從?目前還是秘密,根據體委會的邏輯,還會「按計畫走」,據「會為沒有達到15金負責」的主委陳全壽說:「要用特別的方法達到奪金目標。」至於用什麼特別方法為黃金計畫加持,這就是學問了,嗯,不如先組個「專案小組」吧!
組成專案小組前,先為專案小組寫一個計畫:「車馬費XX萬、事務費XX萬、餐費XX萬、考察費XX百萬…;結論:北京奧運勇奪7金。」(記者 王元鴻)
麥璣@Taipei 2007/01/16
留言列表